学术动态与报道
新闻报道
钱叶芳教授就“四川罗威纳犬咬伤女孩事件”接受界面新闻采访
时间:2023-10-29 11:44:00 发布者: 浏览次数:805

近日,四川省崇州市(成都市下辖县市)2岁女童遭未栓绳罗威纳犬撕咬一事,持续引发社会关注。10月19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钱叶芳教授就此事接受界面新闻的采访,针对“如何解决人犬矛盾”提出个人见解。

目前,由于饲养宠物数量的增加而带来的不文明养犬乱象以及地方管理缺失等问题亟待重视。
我国关于犬只管理的规范起初以“限制”为核心。该时期的立法,突出强调对城市养犬的禁止、限制和排斥。进入到21世纪,“限制”演变为“管理”。在此背景下,各地因地制宜出台了犬只管理条例规范居民养犬行为。纵观各城市出台的管理条例可发现,各地对犬类的肩高和体长、以及饲养数量、禁养的犬只种类数量等规定也都不尽相同。
为何我国各地的禁养犬名单不统一?不同地区的评估条件又是什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钱叶芳告诉界面新闻,各地出台的管理条例并非严格按照犬只的品种和天性划分,而是根据身高、体长等特点,比如某些城市将中华田园犬作为禁养犬。
钱叶芳认为,各地设置的犬只禁养条件无规律可循,烈性犬的判定标准,应当参考国际通例。比如,将犬只分为大型犬和烈性犬,对烈性犬进行严格约束,规范犬只繁殖与买卖,禁止私下、地下繁殖等。
“全国大多数地方只准养小型观赏犬的规定已经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钱叶芳称,由于大多数的犬只无法办证,导致严重的不文明养犬和随意遗弃现象。特别是,中华田园犬作为国犬,并非公认的烈性犬,温顺、忠诚,应当纳入准养目录。
界面新闻注意到,自该起事故发生以来,四川、河南、上海、安徽等多地发布临时性通知呼吁文明养犬或开展整治行动,对养犬行为进一步规范。
钱叶芳表示,犬只伤人事件每年都会发生,每次都会引发一场大讨论和清理运动,但都没有吸取教训。“各地犬类地方立法均以‘限养’或‘管理’为原则,尚未确立‘保护’理念,进而导致有关管理的规则形同虚设,遏制不住不文明养犬之风。”
对此,钱叶芳建议,“遏制此行为,需要从全国立法层面制定伴侣动物保护和管理法,保护和管理并重,提高养犬门槛,严格执法,推行社区自治,才能根治。社区日常可开展文明饲养动物、文明对待动物的法治宣传和德治行动,使得每一位居民在耳濡目染、亲身实践中完成观念的蜕变,为养犬等动物法治的进步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例如,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海天社区进行了基层社区动物文明建设的自治模式,以居委会、业委会、社区社会组织、物业四方共建的形式开展本社区内的活动,倡导文明饲养动物、文明对待动物,建立了动物档案、动物居民委员会以及文明养犬志愿者队伍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简而言之,“邻居们相互监督,给以道德约束。如果看到不牵绳不文明养犬的邻居不去提醒,顾虑邻里关系,只会让事态进一步升级。”钱叶芳说。
界面新闻注意到,伴侣动物特指犬和猫这两类物种。此前,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人大代表曾联名以议案的形式向大会提交,并附带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伴侣动物保护和管理法(建议稿)》。在钱叶芳看来,伴侣动物保护和管理法的实施,基本能够解决围绕犬猫产生的种种社会治理问题。